清明節的由來_揚州森禾網絡
清明已至,人們或祭祀先祖,憑吊哀思,或呼朋喚友,踏青春游。清明節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節日,但大家知道清明節是怎么來的嗎?
帝張四維,運之以斗,月徙一辰,復返其所,正月指寅,十二月指丑,一歲而匝,終而復始。清明節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時期,與春祭結合在一起。古人認為在清明那一天,生氣旺盛,萬物復蘇、春和景明,正是舉辦春祭的最好時機,所謂春祭,就是在春天祭祀先祖。之所以選擇春天,是因為除了要表達對祖先的哀思外,還要祈求祖先在新年伊始開春季節,保佑子孫五谷豐登、六畜興旺。烏啼鵲噪昏喬木,清明寒食誰家哭。雖然在上古時期就有了清明節的雛形,但那時候人們并沒有把清明當成一個固定的節日,進行春祭的日期也沒有具體到某一天。直到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立寒食節,并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,每年清明節日期才算固定下來。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。自晉文公設立寒食節和清明節后,后世直到唐朝,人們都以寒食節為重,清明節只是附帶。寒食節最開始只是禁煙火,吃冷食,但隨著歷史發展,寒食節也被賦予了‘祭祀’的內涵,因此寒食和清明有了重合疊加之處。等到了唐朝,寒食和清明就被連在了一起。唐朝多個皇帝都曾專門下達過寒食和清明連在一起過的旨意,比如唐玄宗‘寒食、清明四日為假。還有唐代宗‘自今以后,寒食通清明,休假五日。隨著唐朝皇室的推廣,清明節漸漸擁有與寒食節一樣的地位,唐朝文人墨客也開始圍繞著清明節創造,‘帝里重清明,人心自愁思。’今日清明節,園林勝事偏。少年分日作遨游,不用清明兼上巳。……這些都是膾炙人口的清明佳作。曉來天氣濃淡,微雨輕灑。近清明,風絮巷陌,煙草池塘,盡堪圖畫。到了宋朝,寒食節和清明節基本上就融合在了一起,多以‘清明’為名,‘寒食’兩字漸漸退出歷史。宋朝的清明節早就成了全國性、全民性活動,人民在祭奠先祖之后,往往會踏青游玩,《東京夢華錄》曾記載,‘四野如市,往往就芳樹下或園圃之間,羅列杯盤,互相勸酬,都城之歌兒舞女,遍滿園亭,抵暮而歸。’,可見當時清明節盛況。清明掃墓,傾城男女,紛出四郊,提酌挈盒,輪轂相望。各攜紙鳶線軸,祭掃畢,即于墳前施放較勝。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基本已經定型,所以明清時期承接舊制,沒有太大變化。不過根據史料記載,清朝清明節比之前代多了‘清明放斷鷂’的習俗。《清嘉錄》:“春之風自下而上,紙鳶因之而起,故有‘清明放斷鷂’之諺。”新中國成立后,2007年,《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》規定,清明節放假一天。2008年,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。2009年至今,清明節改成三天假期。清明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,有著禮敬祖先、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。也有著踏青游玩、親近自然的放松意義。清明節把人文風俗和自然節氣完美地結合在一起,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,更是對現代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’觀念的最好踐行。對了,作為吃貨國家,清明節也有自己的專屬美食,青團。這種食物是把艾草汁加入糯米粉內,再包入如都豆沙或者蓮蓉之類的餡料,團成圓形。由于艾草是青色的,所以食物最后成型為青色圓團形,故名青團。青團吃起來清香可口,糯韌綿軟,深受人們尤其是南方人的喜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