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小暑
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°時為小暑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六月節……暑,熱也,就熱之中分為大小,月初為小,月中為大,今則熱氣猶小也。”暑,表示酷熱的意思,古人認為小暑期間,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,故稱為小暑。也有節氣歌謠曰:“小暑不算熱,大暑三伏天。”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,但還未到達極熱的程度。俗話說:“熱在三伏”。我國三伏天氣一般消失在夏至的28天之后,即所謂“夏至三庚數頭伏”。
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:“一候溫風至;二候蟋蟀居宇;三候鷹始鷙。”小暑季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,而是全部的風中都帶著熱浪;《詩經?七月》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戶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”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歷的六月,即小暑節氣的時候,由于酷熱,蟋蟀離開了田野,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;在這一節氣中,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涼爽的高空中活動。
但從《1971~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》來看,除青海、甘肅、山西、內蒙、安徽的大部分地區,7月的極端最高氣溫相對多數消失在大暑外,大多數省份的極端最高氣溫都消失在小暑期間。在全國32個省市直瞎市(臺灣)中,絕大多數地區,7月的平均氣溫比8月要高,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熱月,處在7月之中的小暑事實上很熱。
綠樹濃蔭,時至小暑。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,已是盛夏,頗感酷熱,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。常年7月中旬,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,可開頭消失日平均氣溫高于30、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集中時段,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。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應當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,已經栽插的要實行相應的補救措施。在西北高原北部,此時仍可見霜雪,相當于華南初春季節景象。小暑前后,華南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,常年7、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占全年的75%以上,一般為3天左右。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,常有山洪爆發,甚至引起泥石流。但在華南東部,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掌握,多連晴高溫天氣,開頭進入伏旱期。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,與農業豐歉關系很大,必需及早分別實行抗旱、防洪措施,盡量減輕危害。
小暑前后,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。雷暴是一種猛烈的天氣現象,常與大風、暴雨相伴消失,有時還有冰雹,簡單造成災難,亦須留意預防。